学生工作

中国青年网报道我院“垃圾分类美环境,志愿服务促文明”实践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8-09浏览次数:18

89日,中国青年网(中青校园)报道了城市与规划学院“垃圾分类美环境,志愿服务促文明”实践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相关链接: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4778127&app_version=1.4.9&sid=1570624&time=1691716076&signature=X3pjJxr9YwmWqndeOG07NZMDPUQqgQb7QALRvlPVyZ52g68MDz&sign=3659f3a9c38a29e7615d79895b72f2bb

原文如下:

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为了推动绿色发展,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23年七月中上旬,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城市与规划学院“垃圾分类美环境,志愿服务促文明”实践团队利用暑假时间赴扬州市高邮市临泽镇西安村和扬州市仪征市真州镇大市社区开展关于垃圾分类的志愿宣讲活动。在团队建立之初,团队成员们就将目光投向村中的劳动人民和社区中的儿童这两大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从细节出发,从生活出发,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宣传垃圾分类,争取让每个人都能够深刻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7月11日,实践团队走进高邮市临泽镇西安村,通过发放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单、主题宣讲等形式向西安村的村民们讲述垃圾分类的现状、坚持做好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并通过互动向村民详细讲解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如何正确进行投放,一起深刻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

“你们知道吗?回收一个易拉罐,可以节省3小时的电视电力;一颗1号电池烂在泥土里,会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远失去利用价值。”互动中,团队成员利用标有垃圾图像和名称的卡片,以及标有“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四个垃圾桶,结合生活实际和具体情境,引导村民们将卡片投入对应的垃圾桶中,并积极鼓励村民不仅要从自身做起,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更要积极倡导身边的人进行垃圾分类。

在对当地村干部访谈中,团队成员深入了解村里现行的垃圾分类制度以及所取得的进展,对如何提高村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和准确率积极建言献策。志愿者戴朱慧表示:“垃圾分类刻不容缓,我们不仅仅要宣传垃圾分类,更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贡献青春力量。”

垃圾分类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爱护环境应从小做起。7月13日,实践团队走进仪征市真州镇大市社区,将目光投向儿童这一群体,通过播放垃圾分类宣传片、普及垃圾分类小方法、绘制专属环保帆布袋这三个环节,进一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小朋友们竖起耳朵认真学习垃圾分类啦!”活动中,团队成员通过播放垃圾分类宣传片,让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卡通人物带着小朋友们学习环保知识,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提高垃圾分类意识,共同呵护我们的绿色家园。

“小朋友们折完纸飞机的废纸就是可回收垃圾,遥控器里没电的电池就是有害垃圾,吃剩下的苹果核就是厨余垃圾……”志愿者结合生活实际和具体场景教孩子们区分垃圾类别。为了检验同学们对垃圾分类的掌握效果,志愿者准备了现场抢答环节,通过提问让小朋友们巩固知识参与其中,小朋友们纷纷举手争着回答。

了解完有关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后,孩子们挥动手中画笔,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妙笔生“花”,在帆布袋上绘制出他们心中的绿色家园。“姐姐你看,这是我画的地球母亲,有绿树、嫩草、红花……漂亮吧!”孩子们对自己的手绘环保袋爱不释手,纷纷表示以后要用自己制作的环保袋购物,将绿色环保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

立足乡村实际,发挥村民自治的制度优势,将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将目光投向社区和村、儿童和成年人,志愿者们通过宣讲、模拟垃圾分类、绘制环保帆布袋等多种方式,引导人们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的工作,树立垃圾分类意识。